【旅途故事】漫话下司

发布日期:2019-01-22    浏览次数:19515

      夜里忽然有种出去走走的想法,搜了下去贵阳的机票,从名字来看,就有点贵,APP推荐了邻近路线:合肥至凯里。看看价格,那就去凯里吧。

      凯里黄平机场,近年才通航的一座支线机场,造型颇具地方特色。建筑,是黔东南州的一张独特名片,所以,哪怕是机场这么个冷冰冰的东西,也不愿显得太单调。

docimages_0      青黑色牛角造型路灯,传递着古朴的气息。客运班车的目的地是凯里,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,也是去往下司古镇的中转站。古镇二字,甫一现脑间,联想到的便是商业化和小桥流水人家,哪怕是大山里的贵州也无法免俗。可是,百度一下,这是阳明书院所在地,这个理由怕是足够说服自己了。

      据传,王阳明于贵州龙场驿担任驿丞期间,在此顿悟:“心外无理,心外无物”,“阳明心学”就此发轫,影响至今。

班车路过了龙场镇,土墙上刷着白色的标语,“推广普通话,走进新时代”。忍着在龙场下车的冲动,径直去了凯里市。途中不时闪现几座风雨桥和鼓楼,这是侗族人的建筑代言,兴奋地透过车窗“咔咔”几张照片,车里的人也是见怪不怪了。

docimages_0      早年的下司是不收费的。好在,我来的晚,收费员都已经下班了。走过清水江大桥,岸边联排的吊脚楼,偶有亮着灯的,优雅的倒影映在江中,直到水天相接处。

      选择住在一家客栈的阁楼,透过窗花,可以看到外面的拦水坝,隆隆的水声,氤氲着水汽,丝毫没有在意噪音是否会带来困扰。

      下司在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,因地处平定下游,故名下司。清嘉庆年间,便被辟为商埠,至民国时,设水陆码头,是为黔东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,素有“人文下司,天造山水”美誉,亦有“小上海”之称。因为商业贸易发达,下司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交融,各族人民共处的繁华集市。

      小镇的入口,是一座高大的牌坊,清代八柱三开间样式,牌坊上“下司古镇”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。独自走在小镇的街道,路边店里陈列着各式工艺精美的银饰,地砖上刻画着汉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,总有让人心动之处。

      路过一家小面馆,点了一份酸汤粉,倒不觉得有多么好吃,只是觉得小店布置得挺温馨。和老板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天,问老板这片有没有什么好玩的,她跟我说道,“下司没什么好玩的,也就古戏台、古码头、阳明书院之类的可以看看。以前不收费的时候来的人还多一点,现在,来的人越来越少了。倒是边上万达开发的丹寨小镇还挺不错的,要不就是西江,虽然西江商业化挺重的。”可能,当地人更喜欢万达的商业,而外地人更热衷于古物的重塑吧。

docimages_0      镇子不大,从面馆出来,没几步便是老板所说的古戏台了。古戏台是一座汉式院落,伴着独具特色的翘角飞檐,戏台前的广场唤作“芦笙广场”。芦笙是一种发源于中原的簧管乐器,传入西南后,为苗、瑶、侗等民族所喜爱,芦笙歌舞也成为节庆期间的一种重要演艺形式。广场的外围有一座游廊,游廊的尽头是高高的侗族鼓楼。鼓楼的外边,隔着街道,是一座民国风情的邮政大楼。

docimages_0      从戏台往后走,穿过小巷,走几步路,便是阳明书院。由于时间原因,已经闭馆,无法入内参观。此间阳明书院并非阳明先生传道授业之处,而是后人为了传习“阳明心学”的场所。大门两侧楹联上书:

      服其教、畏其神,故非常之功,必待非常之人,遍为尔德

      官先事、士先志,有君子之词,而无君子之行,莫入吾门

      宋以来,程朱理学所倡导的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越发为世人所认同,而“阳明心学”则与此划清界限,追求个人内心的通达。所以,阳明书院不远处,有一座“女子书院”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正门旁有一处平地,设置着石椅石凳,供人休息或是读书。想来百多年前,莘莘学子,一江清水,朗朗书声。清水江横贯古镇,连接两岸的几座廊桥,分别以“良心”“莲心”等冠名。与阳明书院隔江对望的便是一处典型的岭南建筑——广东会馆。江南园林、北方庭院、白墙灰瓦、岭南风情,穿行于下司的街头巷尾,好似游历于建筑的大观园。

      油纸伞尽数撑开,悬于老街的一头;土地庙伫立街角,静看寒来暑往;古码头上的蚣蝮,时刻镇守一方安宁,夜渐深沉。

错过了有“喜遇下司”之称的民族婚礼表演,也无缘苗侗人家的芦笙鼓乐,只计划着赶去下一站,尽管出发前还不知道下一站在哪。

      遇见下司,未见阳明,独为建筑衷情。


(作者:高速地产集团-童文才)


分享到:
返回顶部